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能源发电容量188.9万千瓦,比2013年末新增87.7万千瓦。
但是,光伏发电方面,参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否还有必要新增也是一个疑问。日本的光伏发电建设高峰仍在持续,即将达到泡沫。
此后,各家电力公司也依次重新开发。冻结后,九州电力重新开放不足50KW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2014年10月,日本北海道电力、东北电力、四国电力、九州电力和冲绳电力五家公司决定暂缓新入网的光伏发电项目。新的一年,或许应该冷静思考下这个问题。特别是,地方到城市和各地输电设备的修整没有跟上,这需要很大一笔资金。
造成光伏泡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规定的固定价格制度(FIT)的价格较高。2016年,日本又将实行电力自由化,可以不限地区、不限区域电力公司售电。中方提出的对策是在深挖传统的贸易潜力之外,加强投资与金融合作,并提出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等重点合作领域。
首先,拉美和加勒比国家2015年的总体经济增长前景堪忧,部分国家经济有陷入衰退的风险,中国经济也处于转型调整之中,中拉双方需要探索新的发展动力。当前比较突出的挑战是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比较困难的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对中国的投融资需求,以及中国投融资如何较好地服务相关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缓解其眼前的困难。近年来,基于其整体经济规模、新兴市场聚集、地区和平稳定和对外交往活跃等特质,拉美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方对此高度重视。1月8日,北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可以预计的是,中国居民2015年将有更多的机会消费来自拉美国家的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中拉贸易在2014年比较困难的形势下仍然保持了增长,但2015年增长的空间较为有限,中拉经济合作需要探索新的领域。
8日-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是讨论和落实该路线图的关键步骤。2015年有望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并开始落实向拉美提供的奖学金名额、培训名额和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计划。2014年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出台是中拉关系的一大亮点,但也存在不少波折。中国企业参与的横贯巴西和秘鲁的联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两洋铁路能否取得实质进展,也是2015年中国基建走出去的一大考验。
2015年将是中拉合作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拉美是中国构建全球多边外交和南南合作的重要一环。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7月在中拉领导人首次峰会上,确认中国-拉共体论坛正式成立,并提出1+3+6的中拉合作路线图。除能够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之外,中拉双方还可以探讨在低碳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中拉关系中的人文交流和社会基础。
迫于墨国内舆论对透明度和公正性的压力,中方中标的预算37.5亿美元的墨西哥高铁项目被墨政府宣布取消。中拉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完成与所有发展中地区构筑整体合作的目标,是中国构筑全球多边外交体系的重要进展。
中国重视拉美和加勒比岛屿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关切,并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作为中拉合作的重要内容。第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否顺利开展是中拉经济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指标。
2015年1月中旬该项目将再度招标,具备技术、造价和资金优势的中方企业能否招标成功将是对中墨关系的一大考验。由中国商人筹资运作的尼加拉瓜大运河项目显然具有加强拉美和亚太国家联系的战略意义,但工程也面临着环保等方面的争议,其在2015年的运作对于后续进程较为关键。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会延续遍地开花的势头,特别是汽车、通讯、太阳能和电子商务等企业入驻拉美不仅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声誉,而且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2015年双方能否在推动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开展大的合作,事关中拉经济合作的质量和前景。中方关于中拉合作的1+3+6合作新框架的倡议是务实的,也高度契合拉美国家的期待,但如何落实还面临着不少的挑战,需要双方拿出更多的政治意愿和实际行动。尽管拉美国家中有智利、墨西哥等OECD成员,但总体上中拉双方都同意从南南合作的角度来看待中拉关系,并致力于共同发展和谋求在全球治理中更大的话语权。
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以及中国的投资方向均可对此予以考虑。参与拉美的互联互通建设符合中国经济外交的全球布局,也有利于加强中拉双方的经济联系和共同发展。
可以说,中拉关系近年来的深入、快速发展拓宽了中国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在不干涉内政和深化战略互信的前提下,双方需要探索出更具可持续性的合作之路
排名靠前的大企业占据较高的产量比重,本身就是兼并重组的自然结果;大企业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共存,是正常趋势。直接给大企业以资金等形式的扶持更不可能,这种情况将被WTO认定为可诉补贴,成为海外市场对我国产品发起双反的直接依据。
光伏产业链越往上游,技术集中度越高,投资越多,生产运营成本也越高,因此经历了过去几年寒冬的洗礼后,国内60家具备生产能力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只剩下18家在产,行业集中度也的确得到了很大提升。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经出炉,就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也出现了工信部将重点扶持15家光伏巨头、多晶硅方面目标已基本完成,重点在电池组件方面等严重误解、曲解《意见》的观点,这些说法多是不靠谱!误解:扶持15家企业扶持15家企业,这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理解。《意见》的根本目的在于给企业提供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扫清兼并重组的障碍。实际上,兼并重组并不是单指大吃小,还包括企业互相参股、上下游联合、建立企业联盟等多种形式。
兼并重组的主体是企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见》的出台就是要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减少障碍,做好引导,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两者都要在3年内再提升10%,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也基本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同时,对于下游的电池组件行业来说,目前前10家企业产量约占全国的60%,距离目标也同样是10%左右的差距。所以说,选定的15家企业和扶持的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对于兼并重组来说,所有企业都是平等的,不仅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企业,也包括中小企业,毕竟兼并重组不仅仅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也有很多中型企业兼并小企业的情况。
但是,最新数据显示,前5家多晶硅企业的产量也刚超过全国产量的70%,与目标的80%尚有一定差距。工信部作为我国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组长单位,在政策制定的前期就向大量企业、研究机构、银行、律所、行业组织等征求了意见,明确了我国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存在的障碍,并会同多个相关部门就跨所有制、跨地区的财政、税收等多方面问题反复进行探讨,最终出台《意见》。
所以并不存在多晶硅行业兼并重组目标已经实现,重点在组件行业的说法,只是因为后者的企业数量远超前者,将来发生的兼并重组案数量肯定也不在一个数量级。兼并重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方面能提升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把之前一家企业独自做不了的事情做成;另一方面企业实力增强,自然也就能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所以,我们不能单把《意见》理解为工信部的一项政策,而应该是产业、财政、金融等多部门对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综合施策。偏颇:多晶硅行业兼并重组目标已经实现《意见》提出,到2017年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光伏企业,前5家多晶硅企业产量占全国80%以上,前10家电池组件企业产量占全国70%以上,形成多家具有全球视野和领先实力的光伏发电集成开发及应用企业。
我们不要刻意地把《意见》理解为淘汰落后、扶优扶强,因为市场竞争本身就有淘汰落后的机制,产业发展的结果就是优质企业在竞争中胜出,这不是靠政策扶出来的优,也不是靠政府护出来的强。对于这个3年目标,业内有观点认为,实际上前5家多晶硅企业产量占全国80%以上的目标已经实现,而重点在于前10家电池组件企业产量占全国70%以上,未来最为激烈的兼并重组也将出现在电池和组件行业。
归根结底,兼并重组只是提高我国光伏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途径之一,兼并重组的目标也只是行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的一种体现,如果说反过来把《意见》理解成为了提高竞争力就选择一些大企业来扶持,这就成了本末倒置兼并重组的主体是企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见》的出台就是要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减少障碍,做好引导,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经出炉,就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也出现了工信部将重点扶持15家光伏巨头、多晶硅方面目标已基本完成,重点在电池组件方面等严重误解、曲解《意见》的观点,这些说法多是不靠谱!误解:扶持15家企业扶持15家企业,这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理解。光伏产业链越往上游,技术集中度越高,投资越多,生产运营成本也越高,因此经历了过去几年寒冬的洗礼后,国内60家具备生产能力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只剩下18家在产,行业集中度也的确得到了很大提升。